不能再让汪林朋们倒下!

频道:热点快讯 日期: 浏览:3

专题:居然智家公告董事长汪林朋逝世,距离解除留置措施仅3天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中外管理传媒

  文: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 杨光

  ——用良知与头脑,杜绝“自己人”的悲剧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别如云泥,其实只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有了“企业家”!加入WTO前后,中国再度别如云泥,其实也只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入世后,中国有了更多“企业家”!如果未来……我们没有了“企业家”呢?

  谁该上头条?

  当2025年7月27日上午,刚刚获得自由的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从自家别墅纵身跃下,选择了彻底的自由……整个中国企业界都深感震惊与痛惜——只要你还有良知,还有头脑。

不能再让汪林朋们倒下!

  我们要承认,中国社会相当一部分人是缺少基本头脑与深度良知的。因此他们更愿意啃着黄瓜聊花和尚私生子,看完电影就想和老外拼命,而同时对真正的社会悲剧和严峻未来,他们坚持无知无觉。

  但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中国社会和所有中国人,已走到再不能继续浑浑噩噩地以恶为善、以丑为美、以无聊为乐的边缘了。

  我在28年前,就郑重告诉我的初一学生:你们成年后,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坚守两件事,一是坚守你的善良,二是坚守你独立的判断力。两者缺一个,另一个也守不住,必然变形走样。——我至今依然这样认为。但不幸的是,从上世纪到本世纪,我们大多数人依然恰恰属于这种情况。成年“懂事”后,要么在连续碰壁下,不再坚守善良(诸如和尚念经般念叨“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要么从未清醒思考,一生始终被人利用(诸如百年前的义和拳民,和当前的芸芸夹头流量)。

不能再让汪林朋们倒下!

  绍兴金点子纺织公司创始人毕光钧,56岁;杭州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54岁;广东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53岁;北京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57岁

  当花和尚被查,与企业家轻生,这两件事同时发生时,我们究竟应该让哪一个上头条?

  前者除能激发鲁迅先生所痛斥“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国民阴暗心理之外,有任何正面意义吗?抑或者,此事真对中国社会有任何伤害吗?我们何曾真的相信过这些心系“功德”按时上下班的所谓方外之人?最近不过是靴子落地而已。因为,他们既不创造价值,也未曾撕毁价值。

  而企业家轻生,且接二连三地发生,则是会对中国社会乃至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直接且长远重大伤害的!为什么当年富士康员工“13连跳”,社会惊呼一片,而为员工发工资交社保的老板4个月内“4连跳”(绍兴金点子纺织公司创始人毕光钧,56岁;杭州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54岁;广东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53岁;北京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57岁),却只换来了社会静默呢?这就像提起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国人咬牙切齿,但对眼下每天基辅民宅中都在发出的哀鸣,国人却视而不见。双标,既是良知问题,也是头脑问题。

  谁改变了一切?

  试想,当前中国社会之所以每每以“东方大国”自居,是因为我们在1949年之后解决了“挨打”问题,在1978年之后又解决了“挨饿”问题,现在只剩下一个“挨骂”的问题。但我们整日自嗨“厉害了”的同时,却很少有人思考和追问:我们为什么能够从“不挨打”迅速发展为“不挨饿”?也就是:1978年前后,中国国力与中国民生翻天覆地、云泥之别的变化,究竟是靠什么带来的?其间,最大的变量是什么?

  是枪杆吗?1950年我们就有。是土地吗?1960年我们也有。是人口吗?1970年我们更有。是英明领导吗?新中国一直都不缺。是勤奋劳动吗?上千年我们一直都富余。但上千年来到新中国,中国人举国能吃饱饭,也就这40年的事。因此,思考这个变量,至关重要。

  其实,1980年之后与之前,只有一个重大区别,对,甚至是唯一区别,就是“企业家”!

不能再让汪林朋们倒下!

  1980年之前,中国一直没有企业家,只能混工分,所以举国食不果腹,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而1980年之后,中国只是有了企业家,特别是1992年之后更多社会精英投身成为企业家,更特别是我们有了以年广久、鲁冠球、张瑞敏、任正非、曹德旺、刘强东为代表的一代代“民营企业家”,从而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力,造就了广州火车站的人头攒动,中国便得以从“球籍”边缘,迅速且稳稳成为全球老二。

  没有企业家,一起挨饿;有了企业家,竞相发财。其实,就这么简单。

  既然如此,这些创造价值、创造税收、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创造幸福,同时又是九死一生、万里挑一才存活成长的群体,我们所有人不应该尊重、善待、支持他们的事业吗?但当他们连事业都不保,连死亡都不怕时,我们所有人不应该悲痛、锥心、追问他们的境遇吗?

  有人一定不服气:企业家是发挥了作用,但不宜夸大,还是“时势造英雄”。如没有好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红利,他们哪会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对,您说得对!那么,当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纷纷举步维艰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审视一下我们的社会环境,是不是出了问题?而且还是大问题。

  正面的案例,摆在这里。35年前的改开之初,当新中国第一部《企业法》颁布时,其首推者、中国经济建设的老领导袁宝华同志,就已经非常前瞻地在考虑同步“为企业家立法”了!只是时机未到,但企业发展就此走上正轨。25年前的跨世纪前后,当褚时健、禹作敏、牟其中三位一线企业家相继出事时,当59现象备受关注时,家父也曾经激动地大声疾呼:“企业家要学会自我保护!”就因为这两件大事,惊醒了国人,完善了制度,松绑了企业家,激励了企业家,并适逢入世机遇,中国经济才有了过去25年的突飞猛进。

  没有对企业家的保护,没有对企业家的激励,没有企业家的成长,没有企业家的创造,我们国家还能有今天面对特朗普、冯德莱恩“极限施压”时的从容自信,是不可想象的。

不能再让汪林朋们倒下!

  褚时健去世前夕,曾对我独具视角又语重心长地说:“美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们有更大的税收,可以干更多的事。”更大的税收,当然不能来自设定更高的税率(中学历史教科书上一再痛心疾首,虽然特朗普不信),而是来自拥有更广泛的税基。而税基的创造,就是来自企业活力的创造,核心就是来自企业家的创造。没有企业家的原点创造,我们什么都不会有!而已经拥有的,也会得而复失。届时,我们就会和我们东边的邻居一样,和我们半个世纪之前一样。

  谁在成就市场经济?

  环境的造就,与企业家的创造,是相互作用的。为此,我们不妨简要分享与回想一下我本人对我们“市场经济前30年”的一个脉络梳理。

不能再让汪林朋们倒下!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30年,大体可以5年为一个周期,分为六个创新阶段。

  一、1992-1996:机制创新

  中国毅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开放搞活。而在监管和企业层面最核心的搞活表现,就是打破机制上的层层束缚,实现治理机制与运营机制的创新,比如从责任制到股份制,比如从鼓励下海到培育上市,核心就一个词:“转制”。转制的目的,就是让企业家想干事,且能干事。于是,中国精英阶层3000年来“第一次”打破“士农工商”窠臼,以经商创业为荣。

不能再让汪林朋们倒下!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首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布道“中国股份制”

  反之,如果企业家们纷纷以“躺平”和“守摊”甚至“收摊”为追求,那就一定是机制环境本身出了问题,而不是企业家出了问题,就值得我们回归“南巡”时代去反思。电视剧《繁花》之所以热播,不是因为王家卫很牛,胡歌很帅,而是因为那个时代很牛,创业家很帅——而人们今天很怀念那个繁花下的繁华时代。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终于告别了票证和短缺。

不能再让汪林朋们倒下!

  二、1997-2001:市场创新

  当机制松绑之后,中国企业家的创造力,在新中国第一次迸发出来。首先表现的,就是在遍地是黄金的“市场”上发力,特别是围绕多元化圈地,和营销端创新。那个时代,产品开始过剩,百姓开始有钱,企业家只要能有独到点子,只要舍得宣传造势,只要稍加关心用户,产品没有不热销的。比如雇人骑车拉货满街转的点子,比如广告标王的诞生与热炒,比如保健行业的虚火与起伏,比如家电大战的精彩与惨烈。往正面说,张瑞敏的“没有淡季产品,只有淡季思维”,及其“地瓜洗衣机”面世,启蒙了广大中国企业家,造福了整个中国社会。往负面说,鱼龙混杂,“点遍天下”,重营销而轻品质,中国企业家的浮躁与虚火,也达到了一个新高。于是,不少企业家的“大败局”,也频频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开始有钱购买各种家电。

不能再让汪林朋们倒下!

  三、2002-2006:使命创新

  2001年中国加入WTO,又适逢互联网潮起,是中国经济腾飞最直接的关键拐点。当年中国GDP排名只全球第6,仅仅10年后便飙升至全球第2!可以说,中国人的钱包就是在这10年鼓起来的,所有家当也是这时候攒下的——之后只是顺势借势。而加入WTO的第一个重大价值,便是务虚层面:随着与全球500强同台,以及全球经营管理大师排队造访,让中国企业家对于自己毕生做企业的“使命”,对于“什么才叫好企业”,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知和界定。在这之前,中国企业和社会基本只知道“省优、部优、国优、驰名商标”。而这之后,不论是“造福全人类”的价值使命,是“出海全球化”的战略使命,还是“打造500强”的量化使命,中国企业家终于在“取法乎上”的指引下,开始尝试界定与修炼自己的长远追求,于是“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可能。以张瑞敏为原型的《首席执行官》,就是这个热血时代的缩影。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开始有钱组团海外旅游。

不能再让汪林朋们倒下!

  四、2007-2011:内功创新

  中国加入WTO的第二个重大价值,则在务实层面:同样随着与全球同台,乃至开始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国企业家更为深切地感受到自身与全球顶尖标准的全面差距,与全球产业合作中也于青涩中学费多多。这时期,中国企业家从生产管理到海外并购,都在如饥似渴地全面向全球学习,并且是走进去实地学习,回头打磨自己。由于中国企业家在全球无出其右的学习热情,这是中国企业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也是管理创新、全球拓展同时“厚积薄发”的时期。今天的龙头企业,大体在这时期三分天下;今天的隐形冠军,大体在这时期初具雏形。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这10年也是中国企业家社会形象最好、社会地位最高的时期。在各种媒体和论坛上,企业家都广受追捧。事实证明,企业家的地位,和社会的繁荣,总是成正比的。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开始有钱抢购个人住房。

不能再让汪林朋们倒下!

  在第20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定位之父”艾·里斯提醒:“在国际上建立起中国产品的品牌,这是中国的未来所在。”

  五、2012-2016:品牌创新

  当2008年金融海啸令人瞠目地横扫全球后,当“中国造”的品质已着实不差于任何人时,微笑曲线便苦涩地降临中国。中国企业家空前意识到:如果没有品牌溢价,产品做得再好也就“多收个三五斗”;如果不占据国内市场的价值高地,给海外打工的好日子也已不长久。中国企业家摆脱OEM惯性、在国内打造自有品牌的冲动,第一次异常强烈。而正好这一时期,又是移动互联网在市场端风云乍起的时期,于是带来:终端数据使得批量的终端用户,第一次被“看得见”;长尾效应又使得成规模的个性化需求,第一次被“看得见”。于是,品牌品类(而非商标和产品),第一次有了生根发芽的丰沃土壤。基于品类创新的定位理论,也在这一时期风靡华夏,且案例频频,实乃必然。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开始有钱购买私家汽车。

不能再让汪林朋们倒下!

  第2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会议期间,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左一)、广东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中)与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就全球产业链格局重构和中国企业的挑战与机遇做交流

  六、2017-?:逆境创新

  自从2016年我率先在国内提出“扛与变”的观察与观点后,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家过去25年的“好日子”,就此走过了峰值,转而一路向下。如果说97亚洲金融风暴、03非典疫情、08金融海啸,都是阶段性的疾风骤雨,那么2016之后,从“新常态”成真、18年中美贸易战、20年新冠三年、22年俄乌战争、25年全球关税战……则完全是结构性的、叠加性的巨变,使得中国企业家的外部环境几乎不可逆地进入了“深秋严冬”,而且也没人敢说未来就不会进入“漫漫冰河期”,抑或相反,进入“火山喷发期”。可以说,40年里,中国企业家第一次走完了一次可能还尚不完整的春夏秋冬周期。好日子是生活的向往,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逆境,是我们终究要扛,躲也躲不开的。

  很不幸,这个阶段用5年已远远拢不住,没人知道会延续有多久,也没人知道“第七阶段”的到来要等多久,来了又会是什么。

  这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在中国和全球都是。但是,有一点却是明确的:当汪林朋们在过去20-40年里饱经风霜、筚路蓝缕,且贡献卓著之后,在这时,却相继选择撒手人寰……绝不是他们不够成功,绝不是他们不够坚强,更绝不是他们不够富裕,也并非因为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全球围堵,让中国企业家们突围无门——草根拼大的中国企业家,总能找到办法,一如过去30年。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

不能再让汪林朋们倒下!

  谁来重塑繁花?

  那就是:中国企业家征战全球的后背,也就是我们当前的内循环环境,能再次回到“第一阶段”的35年前,用尊重创造的机制,落实到位的法治,和清醒明智的宣传,让我们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重新看到纵然披荆斩棘却沿途繁花盛开的希望!

  当前,能不能在全社会重新凝聚共识——共同保护好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不仅事关我们的企业命运、我们的行业命运,甚至事关我们的民生,事关我们的国运……毁掉,永远比创造要容易得多。只需要一个借口。

  在如今炎炎盛夏,汪林朋们转身而去的寒凉,希望能在1978年后、1992年后,再一次让我们上下警醒,让我们内外清醒,化悲痛为转机,让“自己人”的悲剧不再重演——为了我们伟大的国家,为了我们的人民。

  最后,在对汪林朋们的哀思中,再重复一遍: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别如云泥,其实只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有了“企业家”!加入WTO前后,中国再度别如云泥,其实也只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入世后,中国有了更多“企业家”!

  如果未来……我们没有了“企业家”呢?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