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万亿险资变身“超级买方”:多部门联合发力打通堵点,长周期考核加速险资入市

频道:热点快讯 日期: 浏览:1

  来源:慧保天下

  不断刷新历史新高的新华保险、突破近十年新高的中国人寿H股,是保险股近期成为资本市场宠儿的代表。

  但在保险股大涨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执掌35万亿元、可谓真正“耐心资本”的保险资金,行为风格正在重塑,以多种方式加速入市中。无论是积极参与华电新能、峰岹科技等公司的IPO,还是更频繁的举牌,都在释放积极的信号。双向受益的险资,在初显“牛市”曙光的资本市场下,未来或许更值得期待。

  而为本轮上涨提供流动性助力的险资,分析原因,其大举入市受到政策、市场与机构的合力影响,低利率环境持续压缩传统固收收益,新会计准则切换工作不断推进,权益类资产配置需求激增,长周期考核恰逢其时地解除了险资长期入市的制度束缚。而在获取收益外,险资更是与国家战略等同频共振,真正发挥其长期、耐心的威力,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01

  政策加速释放险资活力:长期资金入市大幕启动,整体规划与具体考核双管齐下

  在屡见不鲜的险资频频举牌外,近日,险资积极参与上市公司IPO并获得丰厚回报发出了最新信号。

  尤其是在截至今年最大的IPO项目华电新能中,中保投资以10亿元入股成为最大的配售方,同时,其成功IPO给国寿寿险、平安人寿带来超40亿元的浮盈;泰康人寿还以基石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峰岹科技H股IPO,以1.79亿元认购8.69%股份,首日涨幅16.02%。

  这是险资入市获取收益的一大代表案例,但其实,自2023年8月“中长期资金入市”首次提出以来,可以看到,从宏观规划到具体考核,推动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行动逐渐深入。

  2025年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ROE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半年之后,详细考核规则出炉,2025年7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国有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引导,提升险资入市空间。

  早在2023年10月,财政部曾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考核调整为“3年周期+当年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权重各为50%。

  而本次《通知》又将考核进一步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多周期组合模式,当年度考核权重降至30%,三年和五年长周期考核权重分别占50%和20%。

  至此,政策通过拉长资产端考核周期,完成了自上而下引导险资长期投资的过程。其实,这也有利于险资更好配置权益,资本市场波动实属常态,尤其是在情绪、热点等驱动下,短期波动幅度更是巨大,而考核周期过短,险资可能会由于考核需求做出不合适的操作,无法发挥其长期资金优势,更不利于其提升长期收益中枢。

  据机构测算,新考核机制下险资权益类资产配置上限理论可提升至18%,对应增量资金约3.15万亿;同时5年周期考核可使险资换手率下降40%,持股周期延长至3.5年以上。

  引导险资成为真正的“耐心资本”,不仅可以扮演好资本市场的“压舱石”角色,其实也有利于优化自身资产负债匹配。据华创证券研报显示,根据保险行业构成来看,主要保费来自人身险,而人身险行业负债久期约12-13年,资产久期6-7年。因此,长钱长期化也是对自身业务有明显助力。

  02

  多部门联合发力打通堵点:放大空间、平等资格,险资长期投资是多方共同期待

  长钱长投的大导向下,除了3-5年长期考核机制建立以缓解险资短期业绩压力外,还可以看到,有诸多新的尝试,也有诸多细节堵点被不断解决。

  一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体系下的创新尝试和政策调整:

  一者,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持续扩容,从2023年10月到今年5月,三批累计规模达2220亿元。不仅试点速度不断加快,参与的机构与规模都呈现明显增长,头部险企全员出击后,中小险企也在积极跟进。在此影响下,5月、6月也能看到险资私募也密集成立。

  其次,监管还上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提高险资入市天花板。今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上调保险公司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提高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集中度。虽然不同偿付能力级别的公司上调比例不同,但据申万宏源测算,共有89家险企(34家人身险公司、55家财产险公司)权益配置上限迎来提升,提升额度约为5055亿元。

  二是,在各部门落实《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时,还有诸多细微的政策堵点被一一解决,尤其是在平等的政策待遇上。今年3月28日,证监会及上海交易所相继修改部分业务细则:

  证监会在《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中,将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也新增为IPO优先配售对象,以在新股申购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在上文中,中保投资以10亿元入股成为华电新能最大的配售方,正是该政策落地的体现。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中,也明确在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即理财公司、保险公司以其管理的2只以上产品认购的,可视为一个发行对象。

  此外,但仍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例如,对保险公司可谓“生命线”的偿付能力,在偿付能力压力下险资投资仍会受到重要压力;再比如,由于会计准则计量变化,保险公司的净利润和净资产波动性明显提升,如何更有效平滑波动成为重要话题。

  03

  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发挥耐心资本优势助力实体经济,压舱石角色不断增强

  从行业整体看,险资增配权益的比例提升相当明显。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数据,保险资金一季度运用余额达34.93万亿元,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配置规模合计达4.46万亿元,占比12.8%,其中,股票投资规模2.82万亿元,环比净增3900亿元,增幅达16.03%,持仓占比升至8.37%。

  站在当前时点,“牛市”曙光初显,此前险资因为利率不断下行利差空间压缩、新会计准则的切换等原因,所加大的对权益的投资将实现盈利已成为大概率事件。但在获取收益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到的是,险资发挥其“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力量,以实际行动实现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正如上文所述案例,在华电新能、峰岹科技等上市公司IPO当日,即可获得显著回报,与此同时,国寿寿险、平安人寿、泰康人寿等也通过投资实现对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支持,为半导体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本助力。

  中国人寿表示,该项目既是持续推进ESG/绿色投资的重要举措,也是秉承“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头雁范例,下一步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度挖掘优质项目并提供耐心资本支持,以金融“活水”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平安资管也表示,以保险资金为实体经济注入发展“活水”,此次被投企业的成功上市实现了保险资金与实体经济的合作共赢。

  再之前,在新能源、半导体、创新药等新兴产业布局上,“泰康稳行”基金向国家重点战略领域、新兴产业及科创领域倾斜,鸿鹄基金二期投资范围“包括中证A500指数成分股中符合条件的大型上市公司A+H股”,则还覆盖了半导体、新能源车等赛道……

  不只是服务国家战略,在配合国家重要政策方向上,险资也在积极行动。例如,今年5月16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而中国太保的300亿元战新并购基金在亮相中,就明确表示其聚焦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推动上海战新产业加快发展和重点产业强链补链,打造以“长期资本+并购整合+资源协同”为特色的上海国资创新转型生态。

  在一些另类投资上,险资也正在开辟新战场,其中资产支持计划和REITs项目尤为受到重视。例如,7月18日发行的人保资产-中交广明高速持有型不动产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首单获批的由保险资管公司担任计划管理人的持有型不动产ABS,标志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模式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也实现中央企业“资产-资本-资产”的良性循环,可以助力实体企业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压降负债规模、实现投资收益。

  站在市场的转折点上,长周期考核赋予了险资“时间产权”,其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功能不断深化,其也从“低利率环境下的被动防御者”向更为积极的角色转变,压舱石的角色不断增强。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