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大卖,也带不动斯坦德

频道:热点快讯 日期: 浏览:2

  来源:源媒汇

小米YU7大卖,也带不动斯坦德

  作者 | 谢春生

  编辑 | 苏淮

  深圳宝安,一处废弃厂房内,40度的高温炙烤着30名年轻人。电脑机箱的轰鸣声,让这里看起来像一个网吧。

  想起这段艰难的创业经历,创始人王永锟笑称是深圳版“车库创业”。

  2017年末,创业初期的斯坦德机器人遭遇“至暗时刻”——CEO离职、裁员2/3、薪酬砍半,且公司账面资金仅够维持3个月。临危接任CEO的王永锟,决定退租所有办公室,将整个团队搬到工厂车间办公。

  彼时,王永锟抬头就能看见随时可能坠落的排风扇,心里想的却是:“在深圳跟人谈梦想,永远不是件尴尬的事。”

  七年后,这家从废墟中爬起来的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工业具身智能第一股。

  2025年7月7日,斯坦德发布公告称,继中信里昂证券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之后,公司进一步委任中信建投(国际)融资有限公司为整体协调人。

小米YU7大卖,也带不动斯坦德

小米YU7大卖,也带不动斯坦德

  图片来源:斯坦德公告

  这家自称是“小米汽车梦想赞助商”的企业,赶在小米YU7上市数天前,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然而,在递表的前两个月,在深圳土生土长近10年的斯坦德,却将注册地址迁移到了江苏无锡梁溪区。这场迁移背后,是一笔价值3亿元的资本交易。

  寒门子弟逆袭

  王永锟生于黑龙江鹤岗,早年遭遇家庭变故、跟随母亲生活,后来在老师推荐下考入广东佛山国华纪念中学,一所由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捐资创办的慈善高中。

  这里不仅免除所有学费,更提供从高中到大学的全程资助。这种“寒门遇贵人”的经历,塑造了王永锟日后创业中,将企业命运焊进国家高端制造转型齿轮的战略观。

  2009年高考季,电视里哈工大机器人队在东京亚太机器人大赛夺冠的画面,让王永锟毅然报考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年,在一场机器人赛事中,他遇见“硬科技创业教父”李泽湘教授,创业的火种就此埋下。

  2015年硕士毕业时,王永锟拒绝英特尔、大疆等名企offer及国外深造机会,决定带着四位哈工大同学南下深圳创业。

  “当时正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兴起,国家也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起初并没有创业想法的我意识到,制造业机遇迸发,不妨一试。”王永锟后来这样解释当时的决定。

  2016年大年初五凌晨,一架从哈尔滨起飞的航班穿透深圳宝安机场的雾气降落。王永锟和同伴拖着行李箱来到住处,盖着衣服、枕着书包度过了在深圳的第一晚。五个年轻人在12平米的创业办公室开启征程,公司取名“斯坦德”(Standard的音译),寓意要做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创业初期,团队聚焦高端工业移动机器人研发,却遭遇技术瓶颈。经历痛苦转型后,他们选择“oasis自动驾驶车辆”单点突破,凭借过硬性能敲开华为、中兴、富士康等巨头的大门。

  但真正的生死考验在2017年末来临。寒潮裹挟着资本寒冬袭来时,斯坦德账上资金仅够维持90余名员工3个月工资发放。时任CEO因压力过大退出团队,公司濒临解散。

  于是,便有了开篇一幕。

  王永锟带着剩余团队,搬进没有空调的废弃厂房。他回忆道:“刮风下雨时卷帘门被吹得嘎嘎响,不下雨时又特别闷热,只好给每人发一个风扇。”在40度的高温中,这支30人的团队,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坚持了一年。

  转机在2018年降临。历经无数次算法迭代,斯坦德的AMR通过华为3000小时无故障运行的魔鬼测试,成为这家通讯巨头的一级供应商。“这对于斯坦德来说是一个可以比肩上市的里程碑式的事件。”王永锟说。

  困于盈利迷途

  如果说,杨国强是王永锟年轻时的“贵人”,那么小米集团则是年轻斯坦德的“贵人”。并且,斯坦德与小米的关系,也展现了中国智能制造领域新兴的“资本+订单”双重绑定模式。

  天眼查显示,2016年至2024年,斯坦德共计完成7轮融资。其中,2023年,小米通过旗下小米智造基金,以1.5亿元认购斯坦德60.35万股股份,成为持股8.4%的重要股东。

  但这仅是故事的开始。

  2024年3月,轰动一时的小米汽车SU7发布后,斯坦德成功交付全激光导航AMR 200余台,为移动变化率超高的小米汽车工厂提供支持。这也是全国首个全面应用激光SLAM AMR的新能源汽车总装线。

  2025年6月底,当小米汽车YU7发布时,再次引爆终端——开售创造“18小时锁单24万台”的纪录,斯坦德再次成为幕后功臣。

小米YU7大卖,也带不动斯坦德

  截图来源于微博@小米汽车

  在YU7的生产线上,斯坦德提供全激光SLAM导航AMR自动化总装线,覆盖门线、外装、仪表板等多物料、载具类型应用。

  这种“既给钱又给订单”的模式,成为小米构建智能汽车生态链的关键策略。而对于斯坦德而言,绑定明星车企,不仅能带来稳定收入,更成为冲刺IPO的绝佳背书。

  招股书显示,2024年斯坦德在汽车行业的市占率已位居全球第二。除小米外,其客户名单还包括比亚迪、蔚来等头部车企。

  可爆火的小米YU7,并没有将持续“失血”的斯坦德带出盈利的迷途。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下称“报告期”),斯坦德收益分别为0.96亿元、1.62亿元、2.51亿元;年内亏损分别为1.28亿元、1亿元、0.45亿元,合计亏损2.73亿元。

小米YU7大卖,也带不动斯坦德

  图片来源:斯坦德招股书

  分业务来看,机器人解决方案是斯坦德的营收大头。

  报告期内,该业务销售金额分别为0.85亿元、1.42亿元、2.28亿元,占当年总营收比例分别为88.6%、87.6%、91%。而以单体机器人及相关配件为主的“机器人及其他”业务收入,虽从2022年的0.11亿元升至0.22亿元,但占当年总营收比例却从11.4%降至9%。

小米YU7大卖,也带不动斯坦德

  图片来源:斯坦德招股书

  对此,一位从业多年的机器人观察员对源媒汇表示,斯坦德真正靠卖机器人(单体机器人)获取的收入并没有多少,大都是靠非标项目。这一点,从公司的业务结构便能窥得一二。

  业绩背后,斯坦德的研发投入变化也值得关注。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投入从0.56亿元降至0.37亿元,占当年营收比例从57.7%缩水至14.6%。这与其标榜的“技术驱动”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小米YU7大卖,也带不动斯坦德

  图片来源:斯坦德招股书

  与之相比,销售团队却在快速膨胀。2024年,斯坦德销售及营销开支达0.65亿元,其中0.31亿元用于41名销售人员的薪酬福利,人均年薪75万元,是研发人员人均35万元年薪的2倍多。

  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倾向,在招股书中被解释为“降本增效”。但在冲刺工业具身智能第一股的关键时刻,难免引发市场对其创新持续性的疑虑。

  王永锟本人的薪酬变化同样耐人寻味。报告期内,其薪酬总额从35.3万元跃升至120.2万元。当公司仍在亏损之际,CEO薪酬的飙升与研发投入的削减形成强烈反差。

  注册地迁移

  不仅是员工薪酬,注册地变更,也让斯坦德引发热议。

  天眼查显示,2025年4月28日,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斯坦德机器人(无锡)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变更为无锡市梁溪区江海西路98号。

小米YU7大卖,也带不动斯坦德

  截图来源于天眼查

  这则工商变更,恰好发生在公司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的前两个月,这也被外界戏称为“深圳栽树,无锡乘凉”。

  这场迁移的直接诱因,或要追溯到2024年5月斯坦德的D轮融资。无锡梁溪科创产业投资基金(下称“无锡梁溪科创基金”)在此轮出资3亿元,彼时斯坦德投后估值达21亿元。

  市场推测,该笔融资或为“总部轮”。即地方基金出资,作为前提条件估计是将上市主体搬迁至无锡梁溪区。针对注册地迁移一事,源媒汇也向斯坦德方面致函求证,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迁址换投资”的操作背后,是地方政府争夺科创企业的激烈角逐。当机器人成为新质生产力代名词后,拥有大量机器人企业的深圳,时刻面临被“偷家”的风险。其他城市的招商引资小组开出土地、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初创企业很难不动心。

  譬如,前不久,大族机器人刚将注册地从深圳变更为佛山顺德,公司名称也从“深圳大族机器人有限公司”更名为“广东华沿机器人有限公司”;早年,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从深圳大疆离职,却选择在杭州创业。优必选总部虽仍在深圳,可在各地优惠政策驱动下,正加速在全国各地建立第二总部。

  深圳的尴尬在于,它培育了斯坦德,却未能留住其上市主体。宝安区曾将斯坦德誉为“宝安智造”代表,2025年1月还在宣传中强调其“四次搬迁,不离宝安”。但现实是,无锡用3亿元就买走了一家准上市公司的“户籍”。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资本结构。招股书显示,在IPO前的股权架构中,无锡梁溪科创基金已成为斯坦德持股14.29%的第二大股东,仅次于王永锟控制的员工激励平台。而深圳本土资本在斯坦德的股东名单中不见踪影。

  不过,被“偷家”的并非只有深圳。济南知名民企翼菲科技,同样在IPO前,将公司注册地从济南高新区变更为浙江台州,并更名为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王永锟眼里,斯坦德早已是一条在时代洪流中穿越过数次风浪的船只,“这条船永不会躲避风浪,它将勇敢地翻身入海,迎接更多机遇与挑战,我将一直与它同在。”

  如今,在这条船的航线上,资本的暗流与产业的巨浪正同时涌动。从深圳到无锡,或许只是这场漫长航程中的第一个转向信号。而无锡用3亿元买走的不仅是注册地,更是一场地方经济博弈的象征性胜利。

  当深圳宝安的废弃厂房变成招股书上的无锡梁溪地址,王永锟,这位寒门逆袭的创业者或许明白,资本市场的风浪,远比40度高温的厂房更难熬。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