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记者 石飞月 北京报道
当业界目光聚焦于宇树科技科创板IPO传闻之际,智元机器人似已悄然启动另类上市布局。7月8日晚间,上纬新材突发公告称,智元机器人拟通过持股平台以“协议转让+要约收购”的双轨模式获取该公司的控制权。这一资本运作被业界解读为借壳上市的关键落子,若后续核心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借壳上市便完成了,但智元机器人否认了“借壳上市”的说法。
这家自带华为基因的明星企业,凭借联合创始人彭志辉(“稚晖君”)的流量与技术光环,自创立之初就占据行业焦点,如今资本层面已完成9轮融资,产品端更在今年1月实现千台量产。然而,与宇树科技如出一辙的是,智元机器人同样面临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核心痛点——商业化落地难题亟待突破。
“借壳上市”迷雾
据公告,智元机器人拟通过公司及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股平台智元恒岳,以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的方式取得上纬新材的控制权。
上纬新材专注于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营业务涵盖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以及循环经济材料等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球环保耐蚀树脂的主要供应商。
协议转让通过三份协议的签署来实现:智元恒岳拟以协议转让SWANCOR萨摩亚所持有的上纬新材24.99%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及其所对应的所有股东权利和权益;致远新创拟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受让SWANCOR萨摩亚所持有的上纬新材0.6%的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及其所对应的所有股东权利和权益;致远新创拟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受让金风投控所持有的上纬新材4.4%的无限售条件流通股股份及其所对应的所有股东权利和权益。
在此基础上,智元恒岳还拟通过部分要约收购的方式进一步增持上纬新材的股份,拟要约收购股份数量为149243840股(占上纬新材总股本的37%)。股份转让与要约收购的价格均为7.78元/股。
本次交易前,SWANCOR萨摩亚持有上纬新材64.02%的股份,STRATEGIC萨摩亚持有上纬新材15.19%的股份,金风投控持有上纬新材5.39%的股份。致远新创此前由智元机器人股东舒远春控股,据公告,舒远春已将致远新创99.9%的股权和智元机器人2.62%的股权转让予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邓泰华。本次股权交易完成后,上纬新材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智元恒岳,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邓泰华。
上纬新材自7月2日起停牌,公告发布后,7月9日复牌便实现20cm涨停,截至收盘股价为9.34元/股,市值为37.67亿元。
在外界看来,智元机器人此举为借壳上市,但智元机器人回应媒体称:“本次行动仅为收购控股权,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办法》所定义的借壳上市。”据媒体报道,另有其他业内人士称严格意义上不是借壳,最多算买壳。
透镜咨询创始人况玉清就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智元机器人这一步可以看成是为借壳上市做准备,但还不属于借壳上市,因为智元机器人的核心业务还没有进入上市公司。“据现在的动作推断,应该是借壳操作的第一步,接下来智元机器人应该会利用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便利,推动上市公司去收购智元核心业务,收购一旦完成,借壳操作就完成了。”
而除了上市的考量,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指出,智元机器人入股上纬新材,也可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上游材料资源对下游产品的直接赋能,大幅提升业务协同效率。“这种垂直整合不仅解决了产业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能帮助智元获取三大关键资源:一是优质材料供应保障,二是资本力量加持,三是客户资源拓展。”
明星公司光环
随着AI大模型技术近两年突飞猛进,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涌现出一波明星公司,最为知名的便是宇树科技,其次便是智元机器人。
这波人形机器人厂商中鲜少有登陆二级市场的企业,除了港股的优必选和越疆。而宇树科技可能正处于准备上市的阶段,今年5月,该公司将“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的名称变更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被业界解读为为上市做准备,不久前,宇树科技还被曝出将于科创板IPO的消息,不过这并未得到该公司的确认。
但入股上纬新材这一操作,智元机器人倒是给业界来了个措手不及。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天眼查数据显示,该公司迄今已获得9轮融资,今年3月,智元机器人完成了一轮融资,该轮投资由腾讯领投,另有多家产业方及老股东跟投,包括龙旗科技、卧龙电气、华发集团、蓝驰创投等,5月,京东和上海具身智能基金参与了智元机器人最新的一轮融资。
这家公司之所以会成为明星企业,并得到这么多资本的青睐,与其自带的华为基因有一定关系:邓泰华曾任华为公司副总裁、无线产品线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彭志辉曾以“华为天才少年”出名,他在2020年通过“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加入华为,后于2022年底离职并着手创业,因擅长研发各种有趣的机器人,亦被称为“野生钢铁侠”,在B站拥有超过282万粉丝,在微博拥有超百万粉丝。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今年开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的热度是宇树科技给的,但其实在春节前,智元机器人量产千台的消息已经在社交平台引起一波关注。
1月6日,智元机器人宣布其量产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共量产双足人形机器人731套、轮式通用机器人269套。在近两年成立的创业公司中,这样的成绩是罕见的。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姚卯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今年智元机器人的商业化目标是营收较去年实现数倍增长,出货量预计在数千台左右。
如今半年过去了,《华夏时报》记者就现在的量产情况采访了智元机器人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未给出回复。
张毅认为,智元机器人目前在整个人形机器人市场的位置是偏头部的,因为它的产品趋势也是下一波AI技术发展的方向。今年3月,智元机器人发布人形机器人灵犀X2,这款人形机器人配置了多模态交互大模型—硅光动语,如果说宇树科技和众擎机器人展现出了人形机器人“小脑”的发达,那么智元机器人的灵犀X2则展现出的是相对出众的“大脑”控制技能,它不仅外形酷似人类,还能通过语言与人类互动,提供情感支持并完成指令动作。
但不可避免的,和宇树科技等一众人形机器人厂商一样,智元机器人当下最大的难题也是产品的商用。姚卯青曾在谈到今年的商业化目标时表示,实现更丰富的产品应用场景,除了科研、教育市场,还有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