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银行股依旧受到险资青睐。今年1月,平安人寿先后举牌邮储银行H股和招商银行H股,新华保险举牌杭州银行。除此之外,险资仍在持续增持银行股,2月9日,平安资管再次增持招商银行H股,持股比例上升至6.06%。
“银行股相对来说业绩比较稳定,分红也不错,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此类稳定性资产对险资很有吸引力。”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表示,银行股的市值较大,流动性好,方便险资进出。另外,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还有业务协同的可能,比如在银保合作方面,双方能互相促进业务发展。他认为,2025年险资举牌银行股的趋势或将延续。
险资频频举牌银行股 集中在国有行H股
险资举牌热情从2024年延续至2025年,开年以来,多家银行获险资举牌,且多集中在国有行H股,同时也出现农商行的身影。
根据港交所披露的信息,1月10日,中国平安及其子公司平安人寿增持招商银行H股,合计持股比例达到5.01%,触发举牌条件。2月6日,平安资管再次增持招商银行H股378.6万股,持股比例上升至6.06%。
1月8日,平安人寿委托平安资管增持716.8万股邮储银行H股,斥资超3000万港元,增持后所持股数近9.96亿股,占邮储银行H股股本约5.01%,触发举牌条件;1月7日,中国平安以每股4.2216港元买入农业银行H股3167.8万股股份,同样触发举牌条件。
险资青睐的不只国有行,还有城商行中杭州银行。1月24日,杭州银行公告称,新华保险拟以协议转让方式收购澳洲联邦银行持有的杭州银行3.296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5.45%。本次权益变动完成后,新华保险及其一致行动人对杭州银行的持股比例将由0.89%增至5.87%。
余丰慧指出,险资举牌集中在银行H股和国有行是因为银行H股相对来说估值更低,国有行背靠国家信用,经营稳定性更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风险相对较小,且国有行的网点布局广泛,客户基础庞大,上述因素都对险资具有吸引力。
对于险资举牌城商行的情况,余丰慧认为,后续城商行也或将获得险资青睐,随着城商行不断发展壮大,有部分经营状况良好、区域优势明显的城商行崭露头角。且城商行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有独特优势,若能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险资肯定不会错过投资机会。不过,城商行整体规模和抗风险能力相较于国有大行仍有一定差距,所以险资在选择时会比较谨慎。
监管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银行股仍具吸引力
高股息、处于估值低洼银行股对险资也具有吸引力。
根据2024年半年度分红情况,工商银行每股派发现金股息0.1434元(含税),派发现金股息共计约511.09亿元;农业银行拟每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1164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约407.38亿元(含税);建设银行拟派发现金股息每股0.197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股息约492.52亿元。
西南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以来,以银行为代表的红利板块表现持续占优。在A股震荡的大背景下,银行板块在2024年以35.85%的涨幅高居31个申万一级行业榜首,同期沪深300涨幅16.19%。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投资银行股相对能获得较高收益,银行股分红不错,这给保险公司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若银行股估值修复或者上涨,保险公司还能获得资本增值收益,业务协同效应也能间接为保险公司带来收益。”余丰慧称。
同时,银行股长期处于破净状态,市净率仍普遍在1以下。从正面看,险资的进入可以优化银行的股权结构,带来更多的资本补充,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笔资金的注入可能会让市场重新审视银行的价值,有助于提升银行股的估值。同时也或存在压力,如险资作为大股东或对银行的经营决策产生一定影响,协调不好或影响银行独立性。
险资举牌热情在2024年就已高涨,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共有紫金财险、长城人寿、瑞众人寿、太保寿险、中邮人寿、新华保险、利安人寿、平安人寿8家保险机构举牌上市公司,举牌次数达到20次。
险资入市与监管引导密不可分,近年来,监管部门引导保险资金入市。1月2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到,“对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这也意味着将每年至少为A股新增几千亿的长期资金。第二批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025年上半年落实到位,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后续还将逐步扩大。”
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等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