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数已达283只,股基年内“谢幕”数量创新高

频道:热点快讯 日期: 浏览:2

  12月以来,已有33只基金宣告“谢幕”,较上月增7成。临近年底,公募基金正在加速出清。

  第一财经梳理Wind数据发现,截至目前,年内清盘基金的数量已经扩至283只,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并刷新了近六年来的高点。其中,权益基金的清盘数量已经达到221只,数量仅次于2018年,占比也刷新了公募历史纪录。

  与此同时,市场上的“迷你基”数量也居高不下,还有超过1500只产品规模仍游走在警戒线边缘,部分产品频频拉响警报,“清盘危机”仍在持续演绎。

  在业内人士看来,表面上看,基金产品清盘只和规模有关,但基金公司决定是否清盘一只产品时,规模只是考量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对产品未来内生成长动力和投资者真实需求的预判把握。清盘加速的情况实则会倒逼基金公司在产品布局阶段就更加审慎。建议尽量规避规模小、业绩不佳等有清盘风险的产品。

  权益产品出清加速

  12月25日,上海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公告,该公司名下的产品国泰君安信息行业,自当日起正式进入清算程序,并停止收取基金管理费、基金托管费等。

  这是一只成立于2021年12月24日的发起式基金,因成立满三年而基金资产净值不足2亿元触发自动清盘条件。今年三季报数据显示,该基金的规模仅有0.38亿元,运营近三年仅比成立时增加了不到800万元。

  Wind数据显示,以基金到期日计算,国泰君安信息行业是今年第283只清盘的基金产品(不同份额合并计算,仅列举初始基金,下同)。这一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清盘数量,并刷新了近六年来的高点。

  从数量上看,近年来,受A股市场影响较大的权益基金正在加速出清,每年清盘的数量都在持续增加。2019年时,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在内的权益产品全年的清盘数量为74只,占比仅为54.81%。

  而今年,权益基金的清盘数量已经达到221只,是2019年的近三倍;同时这一数量占清盘总数的78%,已经超过过往纪录。其中,股票型基金的清盘数量为79只,创下了公募有史以来的历史纪录,而混合型产品则有142只基金清盘,同样是近6年来的最高值。

  第一财经注意到,今年清盘的基金中,有不少发起式产品,这类产品在降低了募集成立门槛的同时,强化了基金退出机制。数据显示,年内有92只是因“基金资产净值低于合同限制”而被迫离场。

  布局了相关产品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市场低迷之时,多家基金公司选择通过发起式基金进行布局,希望能先播种子、后谋发展。如今,“宽进严出”的风险后置模式正到了验收的时刻,预料中的“以小博大”并非易事。

  另一方面,还有不少次新基金“早夭”,运行不足几个月便被市场淘汰。据第一财经统计,在上述清盘基金中,有19只基金从成立至清算的时间不足一年(含)。以运作时间最短的国联先进制造A为例,该基金成立于今年7月11日,在10月30日到期,简单计算可知存续时间仅111天。

  公开资料显示,国联先进制造A的募集规模2.56亿元。9月25日时,该基金公告称已经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及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换言之,该产品成立仅一个月规模就流失了2亿元以上的规模。三季度末,该基金的合计规模已不足500万元。

  清盘与否如何选

  权益类产品的清盘加速,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近年来市场行情与基民信心的变化。

  “基金清盘数量增多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华南一位基金人士说,在此前长时间熊市里,主动权益并没有创造出令人满意的超额收益,因此出现了规模减少叠加投资者赎回的情况。在行情有所好转后,不少资金选择兑现收益“落袋为安”或转向更为确定的方向。

  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主动权益类基金当季被持有人净赎回1189.79亿份,相较于前一季度增加了3成以上。至此,主动权益基金今年以来合计被净赎回3660.08亿份,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5%,比2022年同期增加了一倍以上。

  一家大中型基金渠道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被赎回的产品大多是净值有所回涨的,很多投资者回本就卖了。此外,投资者的信任从主动权益基金向被动指数类产品转移,优质的指数产品吸引更多的增量资金,正循环正在形成。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来有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流入股票型ETF市场,这与主动权益被加大净赎回形成了鲜明对比,加上被动产品在发行市场的吸金表现,二者之间差距也进一步缩小。

  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三季度末,主、被动权益产品的规模分别为3.78万亿元、3.36万亿元,二者的差距从去年底的1.94万亿元缩小至4162.57亿元。截至12月24日,被动产品的规模已经扩至3.5万亿元。

  站在当前时点,基金沦为“迷你”产品后,是偏向“清盘”退场还是全力“保壳”?“取决于对产品的理解和定位,以及业务需求。”沪上一位基金产品部人士说,如何处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一些很看好的产品,即使当下投资者的认可度有限,(基金公司)也是愿意为此承担更多产品运行的固定成本,选择尽力保下来。”该人士说,目前而言,持续营销是做大产品最主流的方式,但效果还得看市场风口与销售节奏的状况。

  “一些同质化的产品没有太多稀缺性,也得不到投资者的认可,在市场中存在的价值有限,一直留着还得持续投入运营成本,不如将资源聚焦在优质的产品上。”华北一家公募市场部人士则告诉记者,针对小微产品的合理处置是近年来监管所倡导的,同时,有些产品被清盘也是投资者和市场的自然选择。

  该人士认为,在市场增量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优胜劣汰下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产品走向清盘成为必然。建议投资者也尽量规避业绩平庸且规模较小的产品,多考察基金的中长期投资表现,避免买入有清盘风险的基金。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公募历史上已有1959只基金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默默退出资本舞台。同时,截至三季度末,仍有1578只基金产品的合计规模低于5000万元。

  在这之中,有44只产品近一个月来发布了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超过半数者拉响了两次及以上“警报”。若业绩表现和产品持营未能吸引投资者,这些产品步入清盘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